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比如莲子、芡实、梨、百合、山药、红薯、仔姜、板栗、核桃、花生……

很是巧,这些秋季采收的食物,很多都是都偏润的。大自然总是这样无私,静悄悄地呵护着我们,连什么季节吃什么,都默默地为我们安排好。秋季,就适合吃点润的食物,来中和秋天的燥。

很多时候说到燥,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干,口干、眼干、咽干、皮肤干、大便干,夏天那么大的太阳都没有让自己蒸干,反而到了秋天就像脱水一样。所以,“八杯水”理论又开始了,一定要多喝水,感觉这样就能让自己水润起来。

除此之外,“有经验”的人还会说,加点清热的一起用,免得那么干燥起火。可是就有一部分人,水喝得多,除了跑厕所特别勤之外,好像也没有觉得水润起来,皮肤该干的还是在干;清火的吃了,牙龈该起火还是起了,咽喉疼痛的还是在痛。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哦,原来,秋燥和我们说的上火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上火了,多喝水,尿尿多了,可以降火;上火了,吃点清热的可以清火。可是秋燥不是上火,所以这样做,没用。大自然的邪气,我们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对应着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春天容易伤风;夏天容易伤暑、火;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

也就是说这些季节里面容易受到这些邪气的侵犯,这是指导我们养生的一种原则,当这些季节来临,我们就可以提前进行一些预防。

中医里面有个最大的概念,阴和阳。从病因上来说,我们都可以把病邪大体分为阴和阳两个部分。所以这六种邪气也可以分成阴阳两部分,而其中风、暑、火属于阳;寒、湿、燥属于阴。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是的,燥,偏于阴,是跟寒有共同属性的。从我们自身感受上来说,大家都有体会,一般觉得燥的时候,多是在天凉的状态下。

夏天虽热,但是我们身上是润的;反而是秋冬季节,我们的身体才更觉得干燥。所以,单说燥邪本身是属凉的,不属于热,只是和寒相比,寒的程度比较低,但确实是跟寒属于同类。

秋燥的发生,是有感受秋凉的缘故,比如这中秋前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的日子。

秋燥属于外感范畴,以表证为主

对于秋燥,如果没有发生变化,本身体现出的是凉的特性。比如出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干,舌头本身可能是淡红或者是舌尖边尖红,脉浮紧等这些症状。

跟受寒感冒很像,但是寒的程度不算重,但是兼有“燥”的特点。这个燥,我们就不能像清火一样去用寒凉药,而是会选择一些甘温、苦温的药,去润这个燥。如果一味寒凉清热,不仅不能解决燥的问题,反而寒凉伤中焦脾胃,或者使凉变得寒,或者加重燥,或者变生湿,导致疾病久不愈。那处理这类问题,经典方剂“杏苏散”可以作为一个代表。

其次,跟寒邪郁久可以化热一样,燥邪也是可以化热的。所以,会表现出一些燥证与热证同见的情形。常见的症状,出了口干、咽干外,可能咽喉会红肿,咳嗽时候痰变粘稠不易咳出,或者就是干咳,自觉有热,口渴想喝水,烦躁、情绪易怒等,那舌头可能就偏红,苔薄黄、干,或者少苔等。这时候的处理就要兼顾燥和热,选择上就会选者一些辛凉甘润的药。

比如经典方剂“桑菊饮”也算一个代表

所以,到此,我们也应该明白,秋季养生,冰糖雪梨、银耳百合虽然滋润,但是不是万能的,因为它们偏凉了。平时体质偏于寒凉,有大便稀溏,咳嗽稀白痰、或者嗓子总是有痰,平素容易感冒,自觉怕冷等症状的人,是不适合的,而且不要天天喝,天天喝不仅不能养生,可能更容易让自己加入秋冬易感人群。

懂得秋燥因于凉,那这逐渐转凉的天气,预防秋燥,避免受凉就是很重要的一步。从饮食上来说,养生的食物更推荐一些甘温偏润的食物,比如红薯、山药、仔姜等蔬菜的根茎,杏仁板栗核桃花生等坚果,莲子芡实等果实。

其次,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些生活细节。我常常被问到,孩子总是积食,总是感冒,总是脾胃差药怎么办?要吃点什么?

我总是很难回答,因为我就怕说一句可以吃点什么,家长就会一直给孩子用,然后反而把孩子吃坏的。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懂得辨别使用的眼睛,都可能成为身体的阻碍。

其实吃什么真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带孩子的心:细心、耐心,真心。

其次说几点关于这个季节的一些护理要点:

1.注意温差,衣物添减要细致,包括衣物材料的选择,洗澡水温调节等,尽量做到不受寒,少感冒;

2.饮食有节,有原则有态度,不一味忌口,但是不适合的也要避免,不给身体增加负担,让身体气血能顺畅流通;

3.充足的户外活动,适量的体育锻炼,规律作息,才能提高抵抗力,身体才能抵御外邪。反馈式喂养,说了无数遍,还是要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希望总有一次能深入你的心里。

最后,关于燥,秋燥偏向于外,而内部的燥,比如入中焦出现的胸腹胀痛、呕、泻、便秘等,甚至入下焦形成的瘀血包块等,处理的方向也是一样,原则就一个:不可当成火热证候一味地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