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降温之后,感冒在所难免,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终结,任谁出现发热症状,上至医院下至个人都会紧张。
其实,症状轻浅的感冒完全可以通过居家护理让身体康复,今天我就来介绍几个中医常用的小办法,对于发热无汗、浑身酸疼的“风寒束表”型感冒,可以让周身微微出汗,帮助身体尽快降温,推荐大家收藏使用。
热水泡脚:可加姜片和黄酒
热水最好没过脚踝,水温可以稍烫,烫的程度以双脚能够慢慢入水为宜,耐受不了就先把脚挪出来,稍微适应了再放进去,这样反复几次,身体即可微微发汗。泡脚的水里还可以加几片姜和30-40毫升左右做饭用的黄酒,用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汗出。
此外,还可以泡热水澡,水中放姜片或者20克左右的紫苏叶,这两味药性温透表,发汗效果都比较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糖尿病人,最好用温度计提前测试一下水温,因为糖尿病人可能神经受损,对水温不敏感,容易引起烫伤。
暖肩颈:人体自带散寒穴
发际线到肩膀之间有三个与风寒相关的穴位,分别是风池、风府、风门。洗澡的时候,可以用热水多冲一会,也可以用吹风机对着这个部位吹热风,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穴位示意图
风池穴: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约与耳垂齐平。找穴时,头略低,一般双手扣于后脑,双手大拇指指腹的位置,即为风池穴。
作用:平肝息风,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官窍,主要用于感冒、偏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眼疾等。
风府穴:位于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找穴时,左右两个风池穴连线的中间即是。
作用:疏风通络,散寒止痛,主要用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中风不语等。
风门穴:位于第2胸椎下,两旁各一个。取穴时,手从胸前经过,搭在对侧肩上,五指并拢,小拇指抵住肩胛骨的上端,此时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风门穴。
作用:用于治疗感冒、颈椎肩膀酸痛等,本意是风邪出入的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
葱姜汤:发热无汗试试它
这款汤适合于风寒感冒,发烧、无汗,但没有嗓子疼。具体做法是:
葱姜汤
切5-6大片生姜,葱白一大根,切段,水烧开后下锅,盖上盖子,开锅三分钟就关火,盖着盖子闷五分钟,再加点盐调味就可以喝了,趁热喝完盖上被子卧床休息,随着微微汗出身体也会变轻松。
也可以用白米熬粥,快熟的时候把姜、葱放进去,再开锅3分钟,闷五分钟,适量加盐调味后食用。
葱姜
中医认为粮食健脾生津,感冒时喝粥能使身体有能量托毒外出。张仲景《伤寒论》中,多达33张方子都提出要服用热米汤或米粥,其中很多都是用来退热的方剂。例如治疗高热烦渴的“白虎汤”,就是用到了粳米煮粥,通过温热健脾,帮助发汗退热。
葱白汤:发热咽痛不用姜
如果发烧的同时嗓子也疼,很可能是风热感冒,这时就不要用姜了,葱姜汤要相应改为葱白汤。葱和姜都是温性的,但葱白比姜更温润,更适合风热感冒、有咽喉肿痛疼的时候用。
葱白汤中还可以加入薄荷叶,同样能起到微微发汗,解表退烧的作用。如果是鲜品,可加到20克,干品则加到10克,但要注意,薄荷性凉且有挥发性,不宜久煮。
最后再说明一点,上述退烧妙招,适用于体温38.5℃以下,且没有严重的咳嗽、黄痰等症状。如果连续使用三五天仍不退烧,最好到医院就诊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