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练习可以从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人体动力学和疼痛研究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虽然瑜伽的体验从古以来都是来自瑜伽仕的切身实践,但是借助科学研究的启示的确能够帮助当代的瑜伽练习者安全有效地练习身体层面的瑜伽。
下面几个基于“科学”的观点,是根据很多资料综合整理而来,我的意图是为瑜伽老师和瑜伽人提供一些来自科学角度的观点来为瑜伽实践做一些参考。
要想完整掌握这些观点的研究证据,需要在每一点上投入很长的时间深入研究,而且因为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可能在阐述和解读上有所偏颇。希望读者把这篇文章的观点仅仅作为启发进一步探索、思考和讨论的出发点,而不一定作为定论。希望大家不是期望拿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根据启发做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拉伸和加强.. 不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瑜伽培训中学到的都是我们要“锻炼”、“加强”、“强化”某一个肌肉,或者一组肌肉群;而和这个并列,我们还需要拉伸这些区域,这样有“紧”有“松”肌肉和人体才能平衡。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肌肉在收缩(contract)的时候会缩短,为了避免肌肉变紧被锁定在“短”的位置,我们需要相对的反向动作拉伸(stretching)来把肌肉拉长以便保持平衡。
但是问题来了,从生理学来看,人体肌肉这样的软组织在缩短的时候有收缩(contract)的功能,但是在拉伸的时候同样有收缩(contract)的功能。
比如,当你慢慢屈身做站立前屈的时候,你大腿后侧的腘绳肌不是像橡皮筋一样地放松拉长,而是一点点收着“放闸” - 这种动作是一种拉长,但是是收紧的拉长 - 这种动作就是我们在解剖学中讲过的离心收缩 (戳这里),而这种模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而瑜伽体式练习的很多延伸,打开的动作都是这种在收缩状态的拉伸。
也就是说:收紧在肌肉的长、短、不长不短...就是在肌肉的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发生。所以,先加强,再拉伸,这种经典的二元对立运动模式没有什么实际的现实意义,属于偏颇和过时的观点。
没有一个瑜伽体式造型,是在本质上“好”的或者“不好”的
这个可能是一个最普遍被传播和误解的理念:每一个瑜伽体式都有一个“好”的造型,或者是“顺位”的做法,或者是某种执行方式才能带来这个体式的“功能”;当然,如果没有做到,就是“不好”的造型,“没有”顺位,达不到“功能”,对身体不健康...
但其实关键的关键不是体式,而是做体式的人,Ta的身体;如果你考虑到人身体...和人的身体和运动关系的复杂性,得出这个结论就会相当简单:好,顺位,功能,安全,健康没有标准,或者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标准。
只有一种“不好”的体式:就是一个个体的身体还没有准备好和设定好做的动作和进入的造型。
体式本身没有内涵的“好,”“坏”, “标准”, “不标准”... 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练习者是什么身体,做体式要达到什么目的。
体式的顺位,和安全练习、避免伤痛不一定正相关
在瑜伽教师培训中你会学很多关于顺位(正位)的知识,你会知道顺位有多么多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顺位可以避免受伤。但是新的运动科学的观点是,身体的顺位与受伤和疼痛不一定有很强的正相关。
这个我们在很多瑜伽人的经历中也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的人体式做的看上去歪瓜裂枣惨不忍睹,但是此人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伤痛;而反过来有的瑜伽练习者做的体式“很标准”,看上去没有很大的顺位问题,但是却会时不常地被伤痛所困扰。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科学因素 - 就是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活的生物体,和机器不一样..人的身体有着很大的适应性 - 虽然从结构上看,一个“不顺位”的体式带来了局部力的不合理,但是人体会根据这种不合理做出适应和调整。
当然,我这里不是鼓吹随便做,不要管顺位,我的意思是提醒大家人不是机器,某些情况下不顺位只是走向顺位途中必然存在的一个插曲,不一定非要大惊小怪的,有一段时间体式做不顺位不一定最后都会导致受伤,更不可能把人练残废。很多情况下,人的身体都会根据能做到的程度重新调整现在可以做到位置带来的各种力,而不一定最后必然会受伤。
如果在一个高负载力的情况下,必然你举重量很重的铁,这个时候你身体各个关节的顺位必须正确。因为在这样一个高负载力的情况下,会涉及身体软组织不能承受的重力。
不顺位会立刻导致伤害。但是瑜伽和举重相比,是一种低负载的活动,在身体结构某种程度不顺位的情况下,这种负载的力不足以对人的软组织造成伤害,比如如果你勇士的膝盖,膝盖弯曲的角度小于90度,很有可能出现的是你膝盖会对这个角度适应而变得在这个角度的时候更强。
国外瑜伽圈甚至还有一种观点是,与其只是要求“经典”顺位 - 比如勇士的膝盖必须是90度弯曲,膝盖在脚踝正上方,膝盖不内扣,不向外;当学生练习各种角度的时候,从长远的防止伤害的角度来说,反而更好。因为膝盖在各个角度都可以适应,而带来相应软组织的锻炼和加强。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更新一下思路:在瑜伽练习中,不要把顺位当成一个原则或者标准,而只是把顺位作为一个工具;顺位不是为了防止受伤,而是为了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身体结构力的分配。
让身体自己照顾体式执行中的细节更为可靠
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瑜伽的时候,都会有很具体的口令比如启动哪块肌肉,怎样怎样用一个特定肌肉等类似的细节。
当然学习一下解剖学的知识会对瑜伽练习有启发和帮助,但是作为一个总的原则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上可以很好地组织身体解剖结构从而自发地协调身体的运动;而大脑有的时候不是帮忙而是添乱。
如果从意识出发,通过耳朵,到大脑处理,再到身体执行 - 这个过程实际是非常没有效率的;最有效率的是人身体内置的运动控制系统,就是身体直接做主而不是让脑袋做主。
从这个角度出发,有的时候老师的口令很具体,但是越是具体就越可能在翻译成身体的动作时候却是变得低效率。
下面可以煮些具体的栗子:
比如,在上轮式的时候说“放松臀肌”,“打开股骨勾前侧髋屈肌”... 基本是废话,如果不起反作用的话。如果练习者可以做到,具备身体的能力和培养出这个习惯,一个自发的过程要有效率的多。
实际上,像来自阿斯汤加传统的用手调整,要比用口调整要有效率的多,因为手的触摸和力会带来神经系统的直接反馈。这也是私教要比大课要高效的多得多的原因,因为私教可以老师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做一对一的身体调整,而大课更加依赖于口令。
再比如,手臂上举的时候,“体式肩膀向下远离耳朵“;也是一个低效的口令;这里涉及的是一个肩胛骨的运动节律,而不是刻意地让肩膀向下。